肖波:惜取少年时,惜取眼前人
肖波,北京大学2016级公共管理硕士,现就职于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从事教育人才引培等工作。
一粒火种燃起一团火焰,一束光芒照亮一片天空。从“追寻光”,到“成为光”,再到“散发光“,我们常常听到或看到北大校友们以点滴之力将一人之“小爱”升华为社会之“大爱”,将一己之“小我”融入时代之“大我”,将个人“小家”紧系祖国之“大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无私勤勉求实创新,讲好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
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曾经见证并参与万柳学区建设的校友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他们目前的工作学习状态,希望他们的随思随想能够给学弟学妹们带来启发。
——编者按
离开燕园已四载有余,在社会大学中摸爬滚打,身心俱疲时经常忆起在万柳学区生活的点滴,心中总会荡起一股暖流,这么个吃住学一体的园子,现在想想,还真是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只是当时不知道罢了。
悟已往之不谏,还是言归正传,简单说说毕业后的感悟,随想随写,不成体系,希望能有些营养。感触最深的,其实也是最老生常谈的,就是要惜取少年时。记得毕业前的那个学期,虽然还是会去学思堂自习,翻阅着厚厚的“大部头”,但是心中难免疑虑,都已经确定去基层干个小职员了,就是个不用动脑的螺丝钉,看这些书还有啥用,想着想着就合上了书本......现在来看,自己当时真是滑稽,入宝山而空手归,即使从功用角度来讲,良好的学术训练也是大有裨益的,工作后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非结构化的,而扎实的学术训练可以帮助我们从复杂现象中更好提纯问题本质、更快找到问题纾解的路径。可惜醒悟得太迟,步入社会,纯粹的学生身份不复存在,承担的角色越来越多元:职员、同事、房奴、丈夫、父亲......每一种身份都要尽心做好,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希望大家能珍惜在燕园、在万柳读书的岁月。
感触的第二点,就是要惜取眼前人。感谢万柳社区化的居住体验,让我认识了很多有趣的朋友,有酒有肉时跑到大寝客厅振臂一呼,很快就能围拢一圈兄弟,彼此高谈阔论,无机心、少俗虑,不亦快哉!毕业后,大家天各一方,难以相见,但是寥寥的几次相聚,还是能够畅所欲言,重温少年心事,毕业之后,这么纯粹、干净、轻松、有趣的社交,已经很少见了。所以,空闲的时候,不妨走出小寝,串串门、聊聊天、健健身,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将是最美好的回忆。
作为万柳学区首届荣誉居民,万柳学区于我而言,更像是一个精神图腾,一个回忆枢纽,最美的年华,最美的相遇,套用海明威的一句话收尾,“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万柳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万柳是一席流动的盛宴”,愿同学们学业有成,祝万柳学区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