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汉驱骋八万里,忽复块然鸿蒙中——记万柳学生联合会吴比同学

文/巩俐

深秋时节,寒风瑟瑟,在北京大学万柳公寓的食堂、自习室、小花园里却依然能看到一个穿着洞洞鞋,衣衫单薄的清秀男生,这就是吴比。“有才华”、“有个性”是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普遍评价,接触过就不难发现,他是个十分随和、有趣的人。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词来走近吴比,了解他的多面魅力。

--题记

吴比同学

 

“签约作者”与“教书匠”

吴比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创意写作专业,他认为自己与这个专业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缘分。在本科期间,吴比原本对“古代文学”、“古文献”等古代文化相关专业很感兴趣,然而,他渐渐发现,自己性格中有一些不安定因素,静不下心来坐冷板凳搞考据和研究,“作为消遣偶尔为之还好,我其实很贪玩”,他说。那段时间的吴比有些迷茫,恰逢其时,“创意写作”这个专业开始了保研考试,“这个专业是就业指向,步入社会更快,和我性格也更合拍”,吴比由此决定了自己的研究生专业。现在,吴比已经是这个专业的研二学生了,这一年多他收获颇丰。“我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同学、老师,从以前自由、散漫的写作状态中脱离出来,好像有一座灯塔,一位老船长来指引我。”,北大的师资力量是无可置疑的,“古诗词写作”、“游戏研究”、“新媒体研究”等专业性与趣味性并重的优秀课程带给了吴比很多启发,并使他萌生了今后往文化产业方向发展的念头。

 

吴比从小就喜欢写作,他在大三开通了自己的公众号“六尘”,并一直坚持更新,累积了一批忠实的读者,他笑言:“我不在意阅读量,就是图个乐呵。”中文系是一个互帮互助温暖集体,后来通过同学介绍,吴比成为了腾讯知名公众号“大家”的签约作者,时常做一些文史知识介绍和文化时评,这份工作给了吴比一个更广阔的写作平台,吴比乐在其中,他喜欢和其他优秀作者们分享、探讨身处自媒体时代如何提高个人写作水平和阅读能力。谈到写作观念,吴比坦言:“我是个后知后觉的人,似乎总比热点慢半拍。到了高二才知道郭敬明,到了大一才开始用微信,到了大三才开公众号。讲道理,写了一年多,我大概也能明白什么样的文章能火了。但有一条底线总不能碰,就是‘吃相好看’。这四个字是中文系留给我的。你去消费一个热点的同时,热点也在消费你。”

 

伏于案前的岁月,他全情投入,行在路上的时光,他更是倍加珍惜。17年上半年,吴比去到河北省承德县虎什哈镇参与了一个慈善支教项目,给那儿的孩子们当了一个学期的全职语文老师。有接触,才有感触。这段时光对吴比而言是一份不同以往的宝贵经历,离开了纯净的象牙塔,碰触到了更为真实可感的世界。“我每天教孩子们背诵《陋室铭》、《爱莲说》这些名篇,仿佛自己也回到了初中时代,这是一份比较有情怀的工作”,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吴比在这段时间更快地成长、成熟起来。

 

“编剧”与“演员”

吴比的兴趣丰富多样,正如他所言“我是个好玩儿的人”,最近,他正在忙着“剧星风采大赛”的剧本写作,自从大一偶然一次客串了师兄的话剧,他就对话剧排演产生了极大兴趣。后来,吴比加入了同学组织的“草台班子”剧组继续参加“剧星”的比赛,参演初赛剧目《五伦祭》获得“最佳男配”,复赛剧目《三十五年》获得“最佳男主”,之后一年吴比又一次拿了“最佳男配”的奖项,但由于支教没能参加复赛,留下了一个小遗憾。奖项拿到手软,但最重要的驱动力当然是快乐,吴比说:“我不是实力派也不是偶像派,所以就不考虑‘十佳歌手大赛’了,但是‘剧星’还是可以试试看的,而且快毕业了,很想自己写个本子参赛,不想留下遗憾,就当玩呗,自己玩一把!”

 

“苗王后代”与“小书法家”

    吴比是苗族,祖先当过苗王,同学们都半开玩笑地称呼他为“苗王子”。他的家乡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是中国最早成立的五个苗族自治县之一,“那儿以前曾是生苗(笔者注:与世隔绝的苗人)和熟苗(被汉化的苗人,与正常的汉人一般无二)的交界区,居民天性比较不服管,以前叫‘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在明朝嘉靖年间和清朝嘉庆年间曾爆发过两次比较大的起义,苗族自己推选出苗王,嘉靖年间那次的苗王叫吴黒苗,后来起义失败被杀,他以我们那个地方为据点,汉语叫“新寨”,现在为了发展旅游业更名为苗王城,更霸气一点。我们那儿基本都姓吴,是吴黑苗的后代”,吴比兴致盎然地讲起自己的身世。家庭环境对于吴比个性的塑造和三观的养成影响是很大的,吴比的父亲早年离开寨子,通过自己的打拼,在县城里面站稳了脚跟。“我父亲在县文化广播电视局工作,他是大专文化,没有接受过更高阶段的教育,母语是苗语,十几岁开始学汉语,很不容易。”经过父辈的几年努力,家乡新寨被建设成为了国家4A级景区,父老乡亲们的生活也比以前好多了,“我父亲是一个很看重教育的人,他自身尝到了教育的甜头,我的很多堂兄弟,因为他们的父母不那么看重教育,现在还在寨子里面,做一些小本生意。我父亲觉得读书是个好东西,从小对我的教育投入很多,打小起凡是我喜欢的书,他都毫不犹豫地给我买,按他的话说‘哪怕只看一两页,哪怕只看插图也行’,他订了《父母必读》这个刊物,一本蛮专业的教育刊物,和我母亲两人只要是能够做到的都按照上面去做。”吴比有些动情地继续说:“我印象很深,那时候我才五六岁,我家有VCD,每次我爸出差去贵阳,省会城市嘛,就会给我带回来很多动画片的碟片,像《狮子王》、《猫和老鼠》,还有一些日本动画,当时有一种观点,看动画片可以开发智力,还有小霸王一类的东西也会给我买。”吴比认为自己很幸运并且心怀感激,因为父母对教育的重视所以自己在起跑线上不至于比北上广的同学差太多,而且养成了爱读书这个受益至今的习惯。“我爸妈经常出门时带着我,把我丢在书店一整天,我看的津津有味。我们那儿的寨子有这种重视教育的传统,有的人家为了送孩子上学把祖传的房产都卖掉了,想想或许不可思议,我爸的发小吴发恩,在北交大数学系任教,他的父亲是苗族祭司,把他培养成北交大的教授,想来也是一件很传奇的事。因为我父亲自身的努力和他的教育观念,我才能踩着他的肩膀,这么一代一代往上爬,我爷爷上过私塾,是老一辈苗族人当中少有的认识字的人,祖辈父辈为我铺路,让我一步步走来,考上北大,我也是希望自己的后代会越来越好,我爸曾经和我开玩笑说:‘我不论混的有多差,至少还让你上了北大,你孩子要是达不到北大这个级别,你就别来见我。’” 小时候读的那些古书中,对吴比影响最大的要数老庄和佛经,甚至融成了他人格的一部分。他说:“活了二十多年,我到现在也没见过心比我更大的人,甚至庄子。”身处万花筒般的现代社会,他时常能跳脱出来,仿佛置身事外地观照这个世界,包括自身,他不想为自己设限,对世间的千万种可能抱持迎接的姿态。“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都自然而然,所以我不去挑剧本,安排了什么角儿演就是了,老是一副懒散欠揍的样子;我也不追求什么风格,但努力让自己保持生命上的警醒,因为生命体验比任何风格都丰富且有意义。譬如一个人去阿訇家听古兰经、一个人去山沟里看明代壁画、一个人去未名湖边拓碑之类。快感或痛感让我知道生命的存在,触感和光线则告诉我生命是延续的。理性当然也好,但遗憾的是它往往只告诉我什么不能做,而不告诉我什么能做。”吴比在自己的公众号里这样写到。

 

吴比在万柳公寓已经居住了近一年半,他加入了万柳学生联合会,带着一副热心肠,时常为公寓建设和管理建言献策,“希望食堂菜品更加经济实惠、花样更多”,吴比笑言,“我们公寓的居住环境是很舒适的,一二区改造建设的学生活动室,给同学自习、讨论、娱乐提供了一个便捷、舒适的环境。”吴比也写得一手好字,并应老师之邀,发挥自己的才华写了几幅字分别挂在万柳前厅和二区活动室,为万柳的文化建设尽了一份自己的力量。

吴比题字“万柳大家庭”

二区大厅题字

小舍咖啡题字

谈到未来,吴比坦言:“我是一个很爱玩的人,以后想留在北京,倒还没有考虑到户口、孩子、学区房这么远的东西,吸引我的更多是北京看不完的各种展览,故宫、国博,我想趁着年轻在这里多拼搏一下,多去探索文字的世界,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我想取得一些成果。”在吴比看来,北京如同一个包裹着古画的巨大怪物,光影迷离,各种价值观矛盾地交织、生长。在这里,年轻人可以尽情地实践着时代的热情、欲望、野心和幻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