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万柳,更好的我们——记万柳学区3区1017文薇薇同学
万柳是我在北京的第一个住处,是我在北京的第一个家。我与万柳似乎有着冥冥之中注定的缘分。从偶然间看到北京大学万柳公寓,到宿舍抽签时幸运抽到万柳,再到如今已在万柳居住半年。万柳组成了我在北大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最好的万柳,遇到更好的自己。
——题记
我与万柳,不解之缘
甚至在我来到北大之前,我与万柳公寓之间的缘分就悄然而生了。去年九月,正值保研季,一边舍不得曾经的好友各奔东西,升学深造,一边怀揣着对北京的憧憬,前来北京面试。为了方便去多所学校面试,我选择居住在一个位置相对折中的宾馆,无巧不成书,这所宾馆就在万柳附近。每次外出我都可以看到北京大学万柳公寓,刻在南门外的“爱国、敬业、民主、科学”八个大字也深深印刻在了我的脑海中。当时我想,如果我也可以成为北大的一员、成为万柳公寓的一份子,那该有多好!
去年9月的万柳公寓留念
幸运的是,保研面试结束我回到上海的第二天便收到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拟录取通知,我“成为北大一员”的梦想一下子就实现了。但成为“万柳一份子”的愿望似乎变得遥遥无期,疫情让录取通知书的下发延迟了整整一个月,而攻读专硕的我又将要面临着没有宿舍的尴尬处境。学校抽签决定宿舍的通知可谓是雪中送炭,通知中写道:“班级中一半的人住万柳,一半的人住圆明园”,我心里咯噔一下,祈祷着自己一定要抽到万柳。抽签前一夜,我睡得并不好,我担心我错过了万柳,担心无法与万柳再续前缘。“菁菁万柳微风起,星河山月终相逢”,抽签结果上“万柳”二字让我脑海里浮现出了这句诗,让我知道我与万柳的不解之缘,即将开始!
宿舍分配成功抽到万柳
初识初见,忐忑不安
比起本科四年对周围环境的熟悉,北大与万柳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全新的,怀着初入大学一般忐忑的心情,拖着行李一步步走进万柳公寓。而我的顾虑很快就被特房中心工作人员的热情打消了,他们一边帮我办理入住手续,一边给我介绍他们在万柳的生活,甚至还为新生准备了手推车搬运大件行李,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这么一个初入北大的学子感到万分亲切。
初入万柳照片
由于疫情,只能一人走进宿舍,所以大大小小的铺盖行李都要自己安置。但是我丝毫没有觉得“亚历山大”,这并不是因为我善于收拾,而是因为我已被万柳的设施和氛围所吸引。走进3区,欢迎新同学的板报,熟悉的电子宣传屏,以及摄影作品,都让我感觉自己已是在万柳生活多年的学生;走进寝室,整洁的房间与干净的盥洗,像新装修好的样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独卫独浴、上床下桌、暖气阳台,梦寐以求,就在眼前。虽说四人一间的宿舍不算大,但“室雅何须大?有书香足矣”。想到可以和志同道合的新同学们一起住在这里,心中对研究生生活充满了憧憬。
心存感激,安居乐学
如今,我已经在万柳居住了将近半年的时间,见证了燕园从“湖畔落叶织金毯”到“窗映雪蕊,片片梨花枝芽边”,而万柳依旧是那个每天等待我放学回家的万柳。在每日忙碌的学业中,只有回到万柳的时候身心才能放松,在这半年的朝夕相处中,我默默的把万柳当作了自己心中那个最温馨的归宿。这里的一点一滴,都有万柳大家庭的精心打理,无论是精心摆放的陈设,还是裱起来的一卷卷书画,都让看似平凡的宿舍楼变得栩栩如生。虽然平时的大部分时间要在教室度过,但万柳公寓才是我生活与心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繁多的任务压身时,每当神情低落时,坐在小舍咖啡厅,看着旁边闲谈,会友的伙伴,坐在角落中带着耳机听着音乐休闲亦或看书的同窗,都会给我极大的鼓舞。“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大家赋予了万柳小舍温馨的文化氛围,而从小舍中走出的杰出北大万柳学子更是成为了了不起的“大家”。
宿舍初印象
小舍咖啡
我一直认为,思维需要碰撞才能激发灵感,而图书馆、教室都只是独自输入输出的地方,学术研讨、论文实践,都需要一个能互相交流、集群体智慧的地方。本科时苦于没有可供讨论的小房间,只能在寒风中或在嘈杂的环境下小声细语亦或大声叫嚷着讨论。而万柳1区和2区一层的公共空间,简直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完美的交流场所。我们可以在里面热火朝天的讨论小组作业,“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书法作品、软座沙发、绿植相伴、灯光明明,都让这个小空间变得更加温馨。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万柳健身房就成了一个好地方,可以把全部负面情绪和压力变成汗水挥发出去,进去时阴云密布,出来时阳光明媚。思想碰撞、体美结合,正是北大万柳学子精神的外显。
2区一层自习室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而一群人才能走得很远。在忙碌了一天后,回到宿舍,与室友闲聊只言片语,相互加油打气,看看“万柳大家庭”公众号的近期活动,聊聊特房中心又有哪些“惠民”活动,这些都会给平凡的学习生活添加很多乐趣。正是有特房中心工作人员与室友的陪伴,让我省去了很多学习之外的忧愁。安居乐学,这种生活与学习相互促进的生活方式是我在万柳生活的半年中最大的体会,也将会是我在未来的几年里继续秉持的作风。
一生所幸,相遇万柳,两年短暂,回忆不断。希望在最好的万柳,遇到更好的我们!
供稿丨文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