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室友啊 ——记北京大学万柳学区2区306B室
文/周敏
这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宿舍,我们试图在她们的天马行空中描绘出每个人的轮廓。她们个性迥异却也能结成姐妹情深,这大概就是她们所理解的有“爱”的榜样宿舍。欢乐只是表象,在这份轻松快乐之下,也必然包含了她们为了“爱”而付出的包容和努力。
—题记
“不,我们不是朋友”“只是室友”“是塑料姐妹”……尽管每句话后面都无缝连接着长串的、标注玩笑的“哈哈哈哈哈”,我还是为自己尚未成稿的“典型报道”捏了把汗。
报道的主角是住在万柳2区306B的刘晓宇、欧阳梦陶、钱雅妮、姚卉,由于时间冲突没能采访到其中被室友指称为“那个能说的”——姚卉同学真是教人拍大腿叹可惜。
去年秋天,中文系创意写作的新生欧阳、雅妮、姚卉和17级外院日语系的晓宇被颇有创意地组合成了同一个宿舍的成员,也开启了她们“非典型”的同寝生活:四个人四种个性,四类互无影响的生活习惯,四个分散在一天不同区间的睡眠时段……
秉持着对以“和谐团结、努力向上”为报道主题的追逐,我试探性地抛出了问题:“当时是怎么想到要申请榜样宿舍的呢?”
晓宇没有辜负期望:“因为我们还算挺有爱的,我觉得一定能申上”,“而且有奖金,只要跟钱沾点关系欧阳就会很积极。”
就在我纠结是不是只要记上前半句的时候,雅妮继续道:“欧阳在宿舍可以说是居于‘食物链底端’,说什么信什么的那种。”、“又是98年的,年纪最小,我们都当她只有三岁。”
几天后对欧阳的单独采访里还原了这个说法的完整版:“以我三岁为基准,雅妮大概四岁半,姚卉六岁,学姐八九岁。”或许可以作为幼儿园的榜样宿舍来写,无措之余我甚至为这个想法兴奋了几秒钟。
“那么姚卉呢,她是什么样的性格?”
从晓宇和雅妮口中得到的无数个“能说”,欧阳用一句评价和一个例子作出了诠释——
“只要有她在,我们班聚会就不会冷场。”
“有一次我们三个约好故意不理会她,看她能说多久,结果那天晚上她跟自己说了好久的话,发现不对劲后就一个劲儿逗我们笑。”
话多,活泼,我几乎不能把这样的姚卉和后来了解到的“励志”女孩联系在一起:师范学校毕业后做了一年老师的她为了从事写作,考取了北大中文系;没有音乐基础,本科期间自己挣钱学习了两年钢琴,大提琴的学习也正在进行。
打算试水咨询管理公司管培生的姚卉,毕业前感受着悠闲“退休生活”、即将成为选调生的晓宇,除了还在观望的欧阳,每个人都似乎找到了确定的方向——被叫做“批判妮”的雅妮正在转向严肃写作的尝试中,会把作品分享给大家寻求意见。
拿到榜样宿舍的五百块奖金后,赶上雅妮生日,四个女生每人带一个朋友一起去万柳华联搓了一顿。晓宇同行的蛋糕师弟弟带上了自己做的生日蛋糕。
“你们是预备给雅妮惊喜吗?”
“不是。”
“蛋糕是特地为了雅妮生日准备的吧?”我不死心。
“好像……是为了有蛋糕吃,所以才叫上了学姐的弟弟……”
我的典型报道可以宣布胎死腹中了。
“不是说你和雅妮是社恐吗,和自己不认识的、对方的朋友一起玩儿不会怕尴尬吗?”
“有饭蹭,又有学姐和姚卉热场,就还好。”顿了顿,“还是因为了解和信任吧”,欧阳眨巴了一下眼睛。
“因为一起开心地住了这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