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彬凌:在万柳,我们一起“筑小舍”

黄彬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15级硕士,草图营造创始合伙人,深圳市龙华区政协委员。

 

一粒火种燃起一团火焰,一束光芒照亮一片天空。从“追寻光”,到“成为光”,再到“散发光“,我们常常听到或看到北大校友们以点滴之力将一人之“小爱”升华为社会之“大爱”,将一己之“小我”融入时代之“大我”,将个人“小家”紧系祖国之“大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无私勤勉求实创新,讲好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

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曾经见证并参与万柳学区建设的校友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他们目前的工作学习状态,希望他们的随思随想能够给学弟学妹们带来启发。

 ——编者按

 

住在万柳公寓,获得“荣誉居民”的称号,是一件可以吹一辈子的事情。跟万柳公寓的王老师和其他老师们结缘,是因为一次在微信群对食堂饭菜难吃的吐槽。在和老师们的沟通当中,从抱怨者转变为行动者,和同学们一起参与到公寓客厅、门厅、西门花园的设计和改造,万柳给了一个特别好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参与共商、共建、共治、共享。这个过程,就是王老师说的“大家筑小舍”的过程。

西门花园名字叫“镜园”,是同学们一起命名的,花园里种有一棵桑树、一棵梓树,毕业后,万柳的老师同学们还经常拍桑树结果和梓树开花的照片给我们,顿生“思乡”之情。之所以选择创业,是北大景观、燕园营建社、万柳公寓的营造实践给与我们的底气,从师生共建校园的校园营造到调动居民参与社区营造。

参与学生公寓共建共治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怀念和不同楼栋不同专业的同学们讨论公寓设计方案到深夜;怀念多次和万柳的老师们一起去逛家具城、逛苗圃;怀念回到宿舍就能看到老师同学在使用自己参与设计和建造的“小舍”。现在,仍然觉得没有离开,仿佛镜园秋风吹动竹子的沙沙声就在耳边,晚上门厅的交流画面就在眼前,最重要的,是王老师和其他好几位老师频繁的鼓励和问候。

万柳,是家,也是大学精神所在,“大家筑小舍”的后面,还有一句“小舍出大家”,虽然自己做不到,但也会给老师们争气,扎根土地和社区,用更多细微的行动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们的故事:两个北大学霸,在深圳10万一平的地段,造了80个花园(←点击浏览)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