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乐土心陶然——记万柳学区师生联合党支部教师支部书记张亚光老师

文/李璐瑶

“亚光老师为人特别谦和,每次特房中心要开会或者有什么事情找他的时候,他准会来,而且每次都是提前到约定地点。讨论会上也都很热情积极的提意见,能感觉到他对万柳很有感情。”聊起张老师,特房中心的老师们说道。张老师的脸上总是挂着和善的笑容,说话的语速不紧不慢,语调平缓,初次见面就有一种亲近感。

--题记

 

一、十年万柳:平淡中自有深情

张亚光老师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04年在北大读书时就住在万柳,读博士的时候离开,后来留校任教,又回到了万柳公寓。说起来,他和这片土地已有十几年的交情了。回忆起刚到万柳的时候,张老师说:“那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

成语说“人杰地灵”,或可延伸为住在某地的人,可以让这片土地更加丰富多彩。张老师对于万柳的陌生感,在一次又一次去前台取快递、叫后勤人员帮忙修理电器和出门时和保安大哥的寒暄中渐渐消散。张老师说,他每次开车到公寓门口都会摇下车窗,和保安打个招呼,内容也很简单,但感到很温暖。这样日积月累的短暂却默契的交流,让万柳公寓有了“家”的轮廓。而师生联合会的老师同学经常聚在一起开会、讨论、提建议,比如增加公寓走廊里的书画等饰物,改善公寓内停车问题等。这样的群策群力,又让万柳有了“家”的血肉。谈到在会上提建议,张老师说,自己其实不是一个爱提建议的人,但是在师生联合会里,他参与到了公寓事务的决策中来,也很认可这个沟通平台,大家有话可以讲出来,用张老师的话说“不窝火”。

生活里的大多数时间,我们按部就班,经历着许多看似重复的内容,却在时间不紧不慢的流转中慢慢深入,一个人和一片土地也像朋友的交往一样,慢慢深入,彼此成为对方的一部分,水乳交融。

 

二、万柳也有基层党组织

在学校,张亚光老师是经济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万柳公寓,他还担任着师生联合党支部一职。

张亚光老师

说起师生联合党支部的建立,张亚光老师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他觉得这个党支部建立符合共产党“把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符合党建和社会治理的形式,现在基层党组织的活动相对少一些,在公寓这样一个有很多老师同学聚集在一起的地方建立党支部,可以为举办党建活动创造条件。公寓要建立这个党支部,大家推选他为党支部书记,他就欣然接受了。“这个基层党组织建立起来,有利于加强党支部成员之间的联系,增强作为党员的荣誉感和仪式感。”张老师解释说。

万柳联合党支部的党员们的组织关系还是在各自的院系,在万柳公寓主要是开展组织生活,宗旨就是让党员们为老师和同学们提供服务。

 

三、“大杂院”里的灯火

抛开这些工作的头衔,张老师也是一名普通的万柳公寓住户,他说自己最喜欢的万柳一角就是自己的寝室和四区的大厅、走廊。他看着四区的走廊从原来简单的连接通道慢慢有了花草、书法、电子屏等饰物,感受着点点滴滴的变化。这里既有大杂院式的集体生活,又有家的温馨舒适,生活自在惬意。他回忆起有一次参加万柳举办的元旦联谊会,和万柳的其他老师、同学和后勤代表在元旦那天聚在一起,畅聊住在万柳的感受和建议,气氛就像一家人一样融洽,大家相处的很愉快。

四区一层大厅走廊

乐土何所谓,在彼心陶然。

万家灯火夜,柳荫庇团圆。

采访的最后,张亚光老师独具匠心,用这一首藏头诗来表达他对万柳的深厚感情。诗之灵感,或因灵光一闪,倚马可待,或因日久生情,油然而生。感叹于张老师的文采之余,我也猜想,这首诗的灵感,应该是属于后者吧。张老师和这片乐土的故事还在继续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