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6
喜庆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听万柳校友说
一粒火种燃起一团火焰,一束光芒照亮一片天空。从“追寻光”,到“成为光”,再到“散发光“,我们常常听到或看到北大校友们以点滴之力将一人之“小爱”升华为社会之“大爱”,将一己之“小我”融入时代之“大我”,将个人“小家”紧系祖国之“大家”,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无私勤勉求实创新,讲好新时代青年的“家国情”。
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我们特别邀请了几位曾经见证并参与万柳学区建设的校友以文字的形式讲述他们目前的工作学习状态,希望他们的随思随想能够给学弟学妹们带来启发。
——编者按
-----------------------------------------------------------------------------------------------------------------------
黄彬凌:在万柳,我们一起“筑小舍”
黄彬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15级硕士,草图营造创始合伙人,深圳市龙华区政协委员。
住在万柳公寓,获得“荣誉居民”的称号,是一件可以吹一辈子的事情。跟万柳公寓的王老师和其他老师们结缘,是因为一次在微信群对食堂饭菜难吃的吐槽。在和老师们的沟通当中,从抱怨者转变为行动者,和同学们一起参与到公寓客厅、门厅、西门花园的设计和改造,万柳给了一个特别好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参与共商、共建、共治、共享。这个过程,就是王老师说的“大家筑小舍”的过程。
西门花园名字叫“镜园”,是同学们一起命名的,花园里种有一棵桑树、一棵梓树,毕业后,万柳的老师同学们还经常拍桑树结果和梓树开花的照片给我们,顿生“思乡”之情。之所以选择创业,是北大景观、燕园营建社、万柳公寓的营造实践给与我们的底气,从师生共建校园的校园营造到调动居民参与社区营造。
参与学生公寓共建共治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怀念和不同楼栋不同专业的同学们讨论公寓设计方案到深夜;怀念多次和万柳的老师们一起去逛家具城、逛苗圃;怀念回到宿舍就能看到老师同学在使用自己参与设计和建造的“小舍”。现在,仍然觉得没有离开,仿佛镜园秋风吹动竹子的沙沙声就在耳边,晚上门厅的交流画面就在眼前,最重要的,是王老师和其他好几位老师频繁的鼓励和问候。
万柳,是家,也是大学精神所在,“大家筑小舍”的后面,还有一句“小舍出大家”,虽然自己做不到,但也会给老师们争气,扎根土地和社区,用更多细微的行动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们的故事:两个北大学霸,在深圳10万一平的地段,造了80个花园(←点击浏览)
-----------------------------------------------------------------------------------------------------------------------
袁振宇:万柳是一个自我教育的实验场
袁振宇,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2015级硕士,草图营造创始合伙人,入选福布斯中国2020年30岁以下精英榜。
万柳公寓二区门厅里不知道还是否保留“所有的想象,都能实现”这句话。在北大,和同学们一起自由想象,造花园、改公寓,用行动改善我们身边的空间。当时我们的“想象”是能坚持毕业后也一直做类似的事情,当时小伙伴们觉得不太可能,现在正在“实现”的路上。
万柳公寓环形走廊的柱子上,有一段时间张贴了“荣誉居民”的海报,标题叫“空间的魔法师”,其实相比于空间的设计和改造,我更愿意把同学们一起改造校园的行动定义为一种自我教育。通过改造校园这一过程,发现自我、开展讨论、达成共识。万柳公寓提供了一个自我教育实验场,建立起知识、感知和真实世界的联系。
在参与万柳公寓设计改造的过程中,感受到万柳后勤老师们敢想敢做的魄力和执行力,给我们机会试错。还记得改造公寓客厅,制作的成果和设计存在较大的偏差,跟万柳的老师们一起跟厂商沟通、选样,最后呈现了理想的效果。
参与万柳学区营造的不仅仅是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的同学们,住在万柳的各专业同学都有对自己生活环境的独特观察和参与热情。设计只对他服务的对象有意义,学生公寓能让学生做主,改造日常使用的微空间,理念是非常超前的。
目前,我们在深圳从事社区营造的工作,万柳的营造实践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让我们保持在校园时的想象,并一直走在行动的路上。
他们的故事:两个北大学霸,在深圳10万一平的地段,造了80个花园(←点击浏览)
-----------------------------------------------------------------------------------------------------------------------
肖波:惜取少年时,惜取眼前人
肖波,北京大学2016级公共管理硕士,现就职于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从事教育人才引培等工作。
离开燕园已四载有余,在社会大学中摸爬滚打,身心俱疲时经常忆起在万柳学区生活的点滴,心中总会荡起一股暖流,这么个吃住学一体的园子,现在想想,还真是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只是当时不知道罢了。
悟已往之不谏,还是言归正传,简单说说毕业后的感悟,随想随写,不成体系,希望能有些营养。感触最深的,其实也是最老生常谈的,就是要惜取少年时。记得毕业前的那个学期,虽然还是会去学思堂自习,翻阅着厚厚的“大部头”,但是心中难免疑虑,都已经确定去基层干个小职员了,就是个不用动脑的螺丝钉,看这些书还有啥用,想着想着就合上了书本......现在来看,自己当时真是滑稽,入宝山而空手归,即使从功用角度来讲,良好的学术训练也是大有裨益的,工作后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非结构化的,而扎实的学术训练可以帮助我们从复杂现象中更好提纯问题本质、更快找到问题纾解的路径。可惜醒悟得太迟,步入社会,纯粹的学生身份不复存在,承担的角色越来越多元:职员、同事、房奴、丈夫、父亲......每一种身份都要尽心做好,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希望大家能珍惜在燕园、在万柳读书的岁月。
感触的第二点,就是要惜取眼前人。感谢万柳社区化的居住体验,让我认识了很多有趣的朋友,有酒有肉时跑到大寝客厅振臂一呼,很快就能围拢一圈兄弟,彼此高谈阔论,无机心、少俗虑,不亦快哉!毕业后,大家天各一方,难以相见,但是寥寥的几次相聚,还是能够畅所欲言,重温少年心事,毕业之后,这么纯粹、干净、轻松、有趣的社交,已经很少见了。所以,空闲的时候,不妨走出小寝,串串门、聊聊天、健健身,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将是最美好的回忆。
作为万柳学区首届荣誉居民,万柳学区于我而言,更像是一个精神图腾,一个回忆枢纽,最美的年华,最美的相遇,套用海明威的一句话收尾,“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万柳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万柳是一席流动的盛宴”,愿同学们学业有成,祝万柳学区越办越好!
-----------------------------------------------------------------------------------------------------------------------
韩剑:向万柳同学说
韩剑,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17级硕士,现就职于吉林省自然资源厅综合处。
亲爱万柳同学们:
大家好。离开万柳三年时间了,忘不了学思堂那一缕淡淡的书香,忘不了静园的花木扶疏,忘不了校园班车每天的如约而至,更忘不了那弥足珍贵的师生情、同窗情。
在万柳生活学习期间,最美好的回忆是志同道合的青年朋辈组成了万柳学生联合会,我们共同策划迎新晚会,我们合力组织口腔义诊,我们沉醉于电影沙龙中的思维碰撞,我们在重走抗联路中升华了革命友谊。
与我们相比,突如其来的疫情可能让你们的硕博生涯极具挑战。疫情赶走了运动场上的欢声笑语,熄灭了宿舍楼前的依依道别,但疫情挡不住你们经世济民的理想,挡不住你们踌躇满志的壮怀。在万柳的时光,你们一定是诵读不倦、勤于实践的,在图书馆里穿梭,在实验室中忙碌,热烈又美好地度过青春的每一天。作为学长和朋友,我要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如此优秀的你们:
愿你们成为理想追求高远的人。当代青年生逢盛世,要想在伟大中国梦的实践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首先要立德树人,忠于党和人民、忠于理想和事业,心怀“国之大者”,把个人选择同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与时代同行,与祖国共进。
愿你们成为技能水平高超的人。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日积跬步,可至千里。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要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聚焦领域、深邃钻研、坚韧沉潜,做孜孜不倦的终身“学习者”,不断积累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用扎实的专业水平和精湛的技术能力回应课题之问,紧跟时代进而引领时代。
愿你们成为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北大聚焦的研究领域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关乎人类前途命运,它对个人道德要求极高。希望你们在求学时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弘扬学术清风,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质量的职业生涯,用行动诠释北大人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青春不以山海为远,志愿只向家国未来。愿同学们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初心如磐、奋楫笃行、朝气向前,北大人、万柳人终会在顶峰相见。
-----------------------------------------------------------------------------------------------------------------------
张鑫:你建设的地方就是万柳
张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18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2020年毕业后成为河南省定向选调生,现就职于郑州市某市直单位。
毕业两年后再来回忆在万柳学区的学习和生活,对于我而言犹如打开了时光宝盒,它既抽象又具体、既短暂又永恒。
结缘·共筑爱的大家庭
我在北大读研的两年,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在万柳学区度过的,从2018年初秋“萌新迎萌新”的提前入住,到2020年盛夏“暖心毕业寄”的最后离开,我在融入、建设万柳大家庭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的学区文化魅力。
“你建设的地方就是万柳”,非常有幸能够加入万柳学生联合会,在特殊用房管理中心老师们的关怀支持下,联合会的同学们致力于搭建起师生沟通的桥梁,打造更加团结、有爱、生动、活泼的学区。我们凭着作为“万柳公民”的一腔热爱,一起克服了学业、求职等多重困难,组织了迎新晚会、电影沙龙、小球比赛、图书漂流、健身公开课等多元有趣的文体活动,邀请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开展了新生答疑、食堂改善提升调研、口腔义诊、求职分享会、毕业行李寄送等实用性强的活动,在一场又一场“小而精”、“小而美”的活动中获得了万柳师生的鼓励和认可,践行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小舍大家”理念,打造了更有归属感和幸福感的万柳学区。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段珍贵的经历弥补了我作为学工小白的遗憾,锻炼了扎实的团队协作能力,结交了真挚长久的师生情谊,是我求学生涯中最关键、最闪光的一环。
惜别·做一朵奔涌的浪花
踏上选调生的新旅程,我也曾有过动摇、有过彷徨,幸而有万柳老师们的关怀帮助、联合会小伙伴们的答疑解惑,让我对基层工作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对于为人处世有了更成熟的想法,让我能够更加从容地在城乡结合部综合改造、人口普查、村“两委”换届选举、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中扎根乡村建设;在全过程撰写党政领导综合材料、组织乡镇人大换届选举、筹备党代会等重要会议中锻造扎实的业务能力;在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等关键吃劲的时刻发一点萤烛之光。
我惊喜的发现那些读书时浑然不觉的万柳气质深深地影响了我,它是“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的理念,是“走出舒适圈、拥抱大世界”的鞭策,是“包容多元、敢想敢闯”的鼓励,是“行胜于言、卓越为公”的担当,让我在离开象牙塔后依然能从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力量,更加自信地跃入人海,做一朵奔涌向前的浪花。
-----------------------------------------------------------------------------------------------------------------------
王惠一:离开万柳的一千一百八十二天里
王惠一,北京大学2016级法律硕士,现就职于中航工业产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从事纪检工作。
收到约稿邀请时,我正在被季末月底各路报送材料的ddl疯狂追杀,从一叠厚厚的材料里抬起头来看到王老师的信息,暖意一下子就涌上了心头,无论是在校时还是毕业后,王老师和万柳都像家人一样,始终关心着我们的成长。翻翻日历,离开万柳已有一千一百八十二天,每每想起万柳,阳光就透过工作和生活紧凑的缝隙洒在心上,青春时期的记忆、热情和初心就在光影交错下缓缓重映,给我动力、灵感与指引。
忘记我从哪里来,做好每一件小事
离开万柳步入职场的第二天,我便被派往上海参加为期三周的巡察工作,在工作组内,我作为联络员负责基础的资料收集、联络与后勤保障工作,这是我第一份工作中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巧的是,因西南联大实践调研团与万柳学联结缘时,我承担的同样也是联络员的任务,有了这次实践经验打底,我职场的第一个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后续,我在担任支部委员举办各类支部活动时,也都因为在万柳举办小而精活动的经验做支撑而得心应手。
离开学校的日子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因为来自于北大,难免会面临各种期待,但步入职场后,从零开始,我要面对的是最基础的档案整理、打印复印、材料报送工作,也曾因为打印装订失误受到过批评。最开始的时候,我只是觉得新人做最基础的工作是默认的规则,可当我后来开始与新入职的同事对接工作时才明白,这些看起来繁琐、不起眼的小事,其实是迅速掌握信息、了解工作、熟悉流程的抓手和与人沟通的机会,没做过,很多细节就是不知道,只有这些细节不出错,最后整体的工作效果才不会打折扣,工作报告只有有了详实的材料、信息、数据作支撑才不会空洞,工作创新也只有在充分了解全面情况、熟悉规则流程的情况下才能有效进行。你并不能因为自己从哪里来,就跳过这些琐碎,因为它是通往更高认知的部分基础。忘了自己从哪里来,更能在琐碎中保持平和,谁说做好小事不是对内心的磨练呢?
慢慢地,我开始将自己从他人的期待中解绑,因为当我认真地对待每一件小事时,我知道有些事情具有应该被做好的意义,而不是因为我来自北大,要满足别人的期待而去做好。
克服本领恐慌,每一座山峦都有它的风景
毕业时,没有选择从事法律专业的工作,说没有一丁点儿后悔那是假的,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说没有本领恐慌,不担心技能滑坡也是假的。毕业找工作时,万柳的就业指导、王老师的关怀和帮助缓解了我的焦虑;毕业后,万柳学生联合会的校友也同样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帮助和指引。一次,在向一位联合会师兄请教时,他问我是否知道自己在现有岗位上的优势?一个问题启发了我认真梳理思考这几年的所做所学所思。
毕业工作后,我一入职便遇到了部门人员极度短缺的情况,需要一个人承担绝大部分纪检工作,回头想来,这段时光里的我是幸运的。虽然不在法律职业赛道上,但诚如那年毕业时老师所言,外面是一所更大的法学院,我会时常坠入“灰度空间”,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黑白决策”。我需要在案件办理过程中,特别是涉及弱势一方切身利益的案件时修正自己感性上的偏差,不断通过信息验证探清诉求背后的虚实真伪;我需要在一次又一次监督检查过程中,不断收集信息、分析问题,更重要的是结合被检查对象的具体情况,作出程度判断,提出合理建议。透过问题表象,看到事情、人情、世情的实质,或许是一种认知能力,形成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论,或许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如果能时刻保有学习能力、认知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有一天要在新的起点重新来过,应该也不会太过恐慌。
世界就在那里,每一座山峦都有自己的高度,每一个高度都有观察与认知世界的独特视角,但无论身处或选择哪一个高度,我都不想在作出黑白判断时,丢失自己的温度,我时常自问,该如何坚守这样的态度?
探寻灵魂的欲望,走向内心的自由
你灵魂的欲望是你命运的先知。我们在走进法学院的课堂前便已对霍姆斯的这句名言耳熟能详,我还一度把它当作个性签名,时至今日,我也时常用来提醒自己,企图探寻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欲望,默默期待着能够早点看清命运的方向好少走些弯路。
我曾经肤浅地将命运的先知理解为对职业道路的尽早规划,把对命运的定义狭隘地局限在对生活的理性安排层面。诚然职业道路影响着人生的走向,生活的质量,财富的积累和职位的高低是世俗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但当我意识到我应当从所有的工作与经历中获得最重要的东西是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后,我便猛然明白,法理学课堂上老师为什么讲:“人与人之间是没有硝烟的竞争,终极战场是在精神世界”。
灵魂的欲望不是想要怎样的生活,而是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在作出“黑白判断”的时候,约束我们的,除了看得见的律法规章,还有看不见的价值选择,我们给予这个世界的温度,来自于本性的善良更来自于理性的价值选择,能够一直保有这种态度,是因为发自内心地认同自己的价值选择,发自内心地想要成为这样的人,也只有如此坚定的认同,才能坚定地选择、坚定的拒绝,一步一步走向内心的自由。
写到这里,我暗暗笑自己怎么还这么书生气,可我眼前闪过在燕园听课的日子、在学思堂写刑案作业的日子、与万柳学生联合会优秀的伙伴们一起活动玩耍的日子,我还是觉得尽管在年少时无比向往远方,可旅途的繁华大多不是归宿,最初那个充满爱、包容与自由的精神家园,才是最好的港湾。
-----------------------------------------------------------------------------------------------------------------------
段阳蕃:随性而居——万柳居民毕业三年记
段阳蕃,北京大学2016级法律硕士,现就职于中国电子产业工程有限公司,从事法律合规工作。
万柳居民们大家好!我是2016级法硕段阳蕃。转眼之间,我迈出万柳公寓的大门已经三年多了,还经历了一次换工作,现在正坐在新单位的工位上构思这篇回忆性质的文字。回忆是为了更好地思索来处,展望前路。希望能够为师弟师妹们提供一个不算失败也不算成功、只是随性而居的案例。
在万柳公寓居住的三年时光教会了我“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道理。我是一名电影爱好者,时常在万柳的深夜品鉴自己的电影收藏。这本来只是个人爱好,但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我和万柳学生联合会的同学们一起组织起了电影沙龙这个活动。一开始也并没有什么要把这个活动发扬光大的想法,只是想用电影这种人类第七艺术的形式为可能是全中国最有活力的学生们提供一种集体生活方式。电影沙龙从几个人的小活动发展到万柳学生联合会的品牌活动,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式的活动不过是契合了每位居民都渴望高质量社区生活的愿望。
我三年多的工作经历也遵循了一些最朴素的道理。2019年毕业后,我进入了一家以国际工程为主业的央企从事法律合规工作。这份工作不是我的首选,只是申博失败后的一个“备胎”。刚工作时很难说没有不甘和失落的心情。可是我也明白,在其位谋其政,我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尽快适应新生活。职场没有导师,一切只能自己摸索和领悟。进入职场前我曾把职场想象为宫斗剧一般的地方,还纠结过要怎样上位,但是实际工作的时候根本没有那么多心思来想这些,只想着怎么样把一件件工作干好。合同怎么审核修改、如何与同事、领导沟通、如何起草制度文件,一切都不是在学校里能学到的,更不可能有人来专门教我。那时我的想法就是回归常识:站在别人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法务工作是完整业务流程的一个环节,那我就需要把自己代入到业务情境中去思考我的同事、领导各自需要怎样的法务工作。比如,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法务不要只会说不行,还要会说怎样才行。法务不是处处给人添堵的角色,而是公司业务的助手。搞清楚这个出发点之后,我就清楚该如何与业务部门同事交流了,在搞清楚他们的想法后也自然知道了我要去怎么修改合同。其他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
就这样,我慢慢获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相继获得了法律顾问资格证书、集团优秀共产党员、党建研究课题优秀奖等各类奖项,充分享受到了央企平台的资源。没有任何厚黑学的故事,只有朴素的道理。2021年,我经历了一次集团内部调岗,被派到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从事法务工作,工作内容没有变,但所在部门是一个全新成立的部门,法务人员数量少,我是唯一的专职法务。工作量大了不少,工作内容也更贴近业务一线了,接触到了更多核心事务。2022年上半年,证券部、业务发展部和人力资源部的领导相继找我谈话,询问我的岗位调动意向。我明白,我的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现在又获得了一次调岗的机会。不过经过认真考虑后,我认为这三种内部调岗都不适合我,我也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跳槽。我入职之前就听过一些前辈有过这样一条经验: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就业市场上看看自己“值多少钱”,不一定要跳槽,但要保持自己对就业市场的敏感度。我现在已经工作三年了,恰好也满足了社招的条件,可以出去试试看。
于是我找出了3年前的简历,从改简历到注册招聘网站,一切还和三年前差不多,不同的是现在的我褪去了生涩懵懂,多了几分自信和坚定。出乎我意料的是,我投了大约30份简历(还是国企法务,我认为这个职业很适合我),竟然有大概20家邀请我去面试,这个比例非常高了!几乎每家企业都会问我的跳槽原因是什么,我的回答都是寻求更好的发展,如果问得细就解释一下那三个我认为不适合我的内部调岗。我出来找工作本来就没有什么负面的原因,领导同事对我都很好,工作上也没有什么无法忍受的事情,所以我的心态很真诚、很放松,就是用一种交朋友、闲聊天的心态去和面试官交流,做后得到的反馈也很积极。我总共拿到了5个offer,薪酬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最终我选择了现在这家单位,在这里我的英语和法律符合专业背景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offer定下来之后,更难的是怎样和单位提离职。如果处理不好,很有可能两份工作都会弄丢。各种经验贴看了不少,我还是决定回归常识,先强调自己在单位收获了很多,再描述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选择离开的理由。领导们都很理解和支持我的决定,我的离职过程就这样顺利地完成了。于是,我现在来到了新单位,在全新的环境里写下这篇毕业三年记。
把万柳的三年岁月和工作的三年时间串起来看,我有一种简单而从容的感觉。我不再因为“错过”读博而后悔,也不再因为第一份工作不是那么理想而懊恼,只是想着做好手头的事情。现实有一万个理由让我们悲观、焦虑,我也很理解疫情之下大家生活的艰难,但是天地间的规律本就是繁荣、枯萎与萌发反复交替,不存在永远阳光灿烂的大好时光,也不存在始终阴霾不散的灰暗时刻。不必用各种外在的目标、野心去苛求自己,环境不理想的时候就保护好自己,默默积蓄力量,等待春天到来。现在的我愈发相信自己了,有什么想法就去落实,有什么困难就想办法,emo了就和爱人一起说说话、吃吃美食,得到了固然可喜,得不到也别自我攻击、精神内耗,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这就是我想对万柳师弟师妹们说的,也是想对我自己说的。不必焦虑什么,想要什么就去做,相信常识的力量,相信“但行好事、莫问前程”!